潼關抗戰記憶
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。在這場氣壯山河的民族救亡戰爭中,渭南大地上的潼關保衛戰譜寫了一曲“三秦鎖鑰”的不朽傳奇。

雄關如鐵:
山河表里的戰略屏障

“峰巒如聚,波濤如怒,山河表里潼關路。”元代張養浩的詞句,道盡了這座雄關的險要。北臨黃河、南依秦嶺的潼關,是關中平原的東大門,自古便是連接西北、華北與中原的咽喉——歷史上82場有記載的戰爭在此上演,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軍事史。?

全面抗戰爆發后,毛澤東在《關于戰略計劃和將來行動的意見》中明確:“敵為奪取隴海、平漢兩路直取西安、武漢,決勝點必在潼關、武勝關。”1937年9月初,周恩來率朱德、彭德懷等八路軍高級將領經潼關赴山西與閻錫山商談華北抗戰事宜;1938年2月,白求恩率援華醫療隊到山西抗日前線路經潼關,潼關軍民給予渡河全力護送。
1938年3月,日軍占領山西運城、永濟,與潼關隔黃河對峙,企圖突破這道屏障直入關中,威脅陪都重慶與革命圣地延安。?
面對強敵,中國軍民在潼關構筑起完備的城防體系,黃河天險疊加堅固工事,成了日軍難以逾越的鴻溝……

軍民同心:
血肉筑就的不屈長城

“不是敵機來轟炸,就是大炮炸河壩,還是干啥就干啥。”抗戰時潼關流傳的這句順口溜,藏著軍民共赴國難的豪邁。據《潼關縣志》記載,日軍共向這里傾瀉炮彈52652發、炸彈56916枚,城樓盡毀,7898間民房、16所學堂化為焦土,損失之巨僅次于西安。?

日機轟炸潼關后,軍民救援
鄧達久等共產黨員、學生和愛國群眾,創辦《民眾簡報》,組成抗日救亡宣傳隊、農村工作團赴潼關各鄉村用群眾熟悉的順口溜、圖片、話劇等宣傳抗日、動員群眾捐款捐物,到駐潼部隊演出《蘇武牧羊》《岳母刺字》等優秀戲曲和《家庭痛史》《保衛盧溝橋》等新編抗日戲劇目,激發民眾愛國救亡斗志。
炮火摧不垮守護家園的決心。百姓自發組起“擔架隊”“騾馬隊”,冒著炮火往陣地送彈藥糧草;商號捐糧捐款開“傷兵食堂”,給傷員添一碗熱飯;村民拆下自家樓板、廟宇木料,連夜支援前線工事。瀵井村的傷兵轉運站里,百姓用攙扶、騎牲口、抬擔架三種方式,轉運了上萬名傷員。?

潼關民眾運輸物資,支援抗戰
隴海鐵路是抗戰生命線,自然成了日軍重點炮擊目標。鐵路工人和群眾想出妙招:筑起4米高、80厘米厚的“土龍”擋住日軍視線,又發明“燒足蒸汽、誘敵開炮、高速闖關”的戰術。此后,大河兩岸圍繞“土龍”的摧毀與搶修展開拉鋸,不少人倒在搶修工地上。有人問群眾怕不怕,帶路群眾沈錫海的話擲地有聲:“說不怕是假的,日軍都打到家門口了,再退,家就沒了!”八年里,這條“摧不毀的隴海線”,成功輸送7133列軍車、10萬余名兵員和14.8萬噸物資。
從1937年日軍首次轟炸到1945年勝利曙光初現,2900多個日夜,萬千軍民以血肉為盾,筑起“中國抗戰最堅固的門戶”,創造了日軍始終未能跨越黃河天險的軍事奇跡。

精神豐碑:
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

八十年歲月流轉,硝煙早已散盡,但潼關保衛戰的記憶,是中華民族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生動注腳,更是人們傳承紅色基因的源泉。?
抗戰碉堡、戰壕遺址,2022年躋身陜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;瀵井傷兵轉運站舊址,成了“渭南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如今的潼關,正把紅色資源用活:開展“強國復興有我”主題活動,打造“千古潼關威名揚 眾志成城強國防”品牌,將抗戰遺址、教育基地與景區串聯,創新“思政+青少年素質拓展”研學模式——在瀵井傷兵轉運站舊址,孩子們聽著“擔架隊冒死救傷員”“村民連夜修公路”的故事,撫摸著紀念碑上的名字,眼神里滿是對先烈的敬仰。?

老隴海鐵路潼關段遺址上日軍襲擊留下的彈孔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,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,視死如歸、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,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,百折不撓、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。”
今日潼關,黃河依舊東流,秦嶺依舊巍峨,那份抗戰精神早已融入山河肌理,守護著關中大地。?
“華岳三峰憑檻立,黃河九曲抱關來。”這座雄關,不僅見證著山河壯麗,更矗立著中華民族的愛國豐碑。它時刻提醒我們:和平來之不易,唯有銘記歷史、傳承精神,才能不負先輩用生命守護的家國。
來源:渭南宣傳
編輯:張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