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《直通縣市》賀興文: 麥草生金傳古藝 匠心織就振興圖
一根根平凡的麥稈,在陜西蒲城工匠手中幻化為省級非遺藝術。2021年,國務院授予蒲城麥稈畫傳承人賀興文“全國優秀農民工”稱號。這位從田間走出來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用40多年的堅守讓千年技藝煥發新生,編織出一條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路。

走進陜西蒲城民藝傳承有限公司生產區記者看到,傳承人賀興文正在指導工人進行作品制作。出身麥草工藝世家的他,40多年來始終堅持鉆研創新,加強美術理論和實踐學習,不斷豐富麥稈畫的內容和形式,在表現地域傳統文化面貌外,又融入時代元素,貼合當代審美,使麥稈畫藝術走上藝術化和產業化的道路。

蒲城麥稈畫技藝傳承人 賀興文:“要做好一幅麥稈畫,首先要在麥稈的選料上,運用好麥稈的自然光澤,通過三十多道工序,進行麥稈的打磨、剪切,然后再燙畫、雛形,再分解,運用繪畫的原理把層次分解清楚,形成一幅完整的麥稈畫。”

近幾年,賀興文立足麥稈畫生產、新產品定制開發、文創產品融合等專業領域,堅持創新和管理并重的原則,實施技術改進、實現技能傳授與創新,增強非遺產業自主創新能力,蒲城麥稈畫也從最初以文字為主的單一品種,發展為屏風、掛屏、瓷瓶、牌匾、紀念品、立體浮雕等十多個系列、上千個品種。

蒲城麥稈畫技藝傳承人 賀興文:“今年我們在產品開發上,不但借用了AI的設計,更多地我們從載體上也對產品進行了很多開發。大量地在題材上去開發,瓷瓶、木雕的融合,還有大漆的融合,把麥稈畫作為一個鑲嵌在里面。”

精細化的工藝還是要擁有精湛手藝的“巧手”來完成,賀興文加大培優育新,不定期開展技能培訓,提升從業人員工藝水平。截至目前,已累計培訓近萬人次,擁有高中級技術職稱和技術骨干100多人,同步帶動了1000多戶農民參與麥稈畫原料供應和工藝品生產。

蒲城縣蘇坊鎮蘇坊村村民 陳美玲:“我在這上班有30多年了,從最初做喜梅,結婚的圖案開始,到現在一直不斷地在創新在改進。我從一個農村婦女到現在市級、省級(工藝美術)大師,比起以前更進了一步。”

如今,賀興文還通過與高校合作,搭建實踐基地,開辦青少年、下崗職工培訓班,讓蒲城麥稈畫技藝走進校園、走進群眾生活,讓麥稈畫為更多人熟知和熱愛。

蒲城麥稈畫技藝傳承人 賀興文:“在新的時代到來,AI時代到來,我們要不斷地通過AI的設計,通過和大專院校的融合,不斷創作適宜于當代更多的麥稈畫,用好的作品回報社會。”
記者:張帆 武瑜 編輯:徐軍
稿件來源:蒲城縣融媒體中心
編輯:王路雅
復審:李姝含
終審:惠陽
編輯:王路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