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南臨渭:簇簇玉珠 惹人“萄”醉

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是葡萄集中產區,葡萄種植面積26萬余畝,年產量40萬噸,總產值30億元,葡萄種植面積居全國縣級前列。近年來,通過政府推動,園區引領,科技創新,“臨渭葡萄”榮登全國果品榜第49位,品牌價值超20億元,實現了一、二、三產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良好態勢,全區葡萄產業欣欣向榮。
優化產業鏈條 讓標準化生產加快步伐
為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、品牌創建和保護,臨渭區打造了集生產、示范、科研、文旅結合的渭南葡萄產業園,園區內有高標準葡萄示范基地3000畝、葡萄博覽園內品種2000余個、20000平米智能玻璃溫室、育苗工廠、魚菜共生基地、農業智慧控制中心、萬米葡萄長廊、三賢酒莊、冷鏈物流交易中心等,形成了以葡萄生產、技術、物資、銷售等系列化服務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鏈。
臨渭區還不斷深化農村“三變”改革,扶持壯大龍頭企業,把農民嵌入產業鏈,真正鼓起了農民的“錢袋子”。葡萄產業作為渭北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,有50多個葡萄種植專業村,百畝以上的科技示范園達到50余個,千畝以上的葡萄種植戶20個,萬畝以上6個,15萬群眾依靠葡萄產業致富,臨渭葡萄真正結成了“致富串”。

發揮科技引領 讓智慧種植賦能新發展
“現在棚里的溫度濕度都不用管,全是智慧中心電腦控制調節,不僅節省了勞力,還提高了葡萄產量和品質?!逼咸逊N植戶張學香高興地說到。園區與中國農科院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引進設施栽培、配方施肥、節水灌溉、葡萄避雨栽培等技術,應用關鍵性新技術30多項。園區建設的智慧農業控制中心,集成了實時監控中心、設施環境調控系統、水肥(藥)管理系統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與品牌保護系統,是自動監管葡萄生長全過程的設施栽培管控平臺,不僅可以對設施大棚的溫度、濕度等生產環境參數和現場視頻圖像進行實時和定時采集、分析、處理,直觀地了解葡萄生長狀況,還可以對大棚通風窗、噴滴灌等執行設備進行自動控制,智能調控溫度、光照、水分、養分等環境指標。水肥一體化設施,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和土地利用率,高于傳統方式1.7倍,“數字電子防偽標簽”,還可直接獲取該產品的溯源信息并進行品牌驗證。

創新延鏈補鏈 讓優質子產品提檔升級
作為全國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,臨渭葡萄早中晚熟品種有200多個,果皮薄、果肉厚,含有礦物質鈣、鉀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,高品質的果實也為臨渭葡萄二三產業鏈提供了強硬支撐,產業園區內三賢酒莊的建立不僅拓展了本區域的葡萄產業鏈,也標志著臨渭區葡萄產業由農業種植向工業加工方向的轉變。目前,酒莊開發出的葡萄酒、葡萄酵素、葡萄醋等精深加工產品26種,已成為集葡萄種植、葡萄酒生產、葡萄酒文化旅游、綠色餐飲、休閑垂釣為一體的“關中第一酒莊”。
同時,臨渭區還推進文旅融合,聚焦打造關中最美葡萄景觀區,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,20萬畝的葡萄景觀長廊,更是讓每年葡萄藤下的新婚合照成為了靚麗風景。目前,臨渭葡萄已初步形成了一產設施標準化、二產加工現代化、三產業態專業化的葡萄全產業鏈體系。

增強品牌意識 讓綠色化銷售蒸蒸日上
近年來,臨渭區實施品牌強農戰略,參加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、楊凌農高會等農產品推介會,提高臨渭葡萄品牌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。征集創作了“香飄君心處”臨渭葡萄形象歌曲,唱響了“臨渭葡萄一年四季好味道”品牌,促進了臨渭葡萄產業升級發展。
由于產業發展成效顯著,臨渭區先后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“中國葡萄之鄉”,被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確定為“綜合示范基地”等。下一步,臨渭區將深耕細做全農業產業鏈,持續引發展活水融入產業振興,把產業鏈延長和融入到現代產業發展過程中。(胡洋 趙依帆)
來源:新華網
編輯:視聽中心張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