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城市公安局芝陽派出所組建起31支“花椒巡邏隊” “花椒警務”護豐收

8月22日,在韓城市芝陽鎮清水村的花椒園里,芝陽派出所民警帶著網格員巡邏。 本報記者 梁少飛攝
初秋的韓原大地,55萬畝大紅袍花椒如霞似火。漫山遍野的椒林中,一群身著制服的身影格外醒目。
8月22日,在韓城市芝陽鎮清水村的椒園里,韓城市公安局芝陽派出所民警正帶著網格員巡邏。“現在有民警巡邏,心里踏實。”椒農陳建國一邊采摘著花椒,一邊笑著說。
韓城是“中國花椒之鄉”,芝陽鎮是花椒的核心產區,已形成從種植到研發的全產業鏈。然而,花椒產區地處山區、村落分散,采摘季流動人口增多,矛盾糾紛、安全隱患也隨之而來。對此,芝陽派出所創新推出“花椒警務”模式。
“警網融合”織就平安防護網
“我的花椒被人摘了。”8月18日,芝陽鎮橋頭村村民倪某向巡邏的派出所民警牛子龍求助,稱自己家種的花椒被他人采摘了。
牛子龍立即聯系村干部、網格員進行調查。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,找到另一方當事人,成功解決了這一糾紛。
針對山區治理難題,芝陽派出所將轄區科學劃分為25個警務網格,整合社區民輔警、村組干部、網格員等力量,組建起31支共276人的“花椒巡邏隊”。“花椒巡邏隊”隊員穿梭在山間地頭,既當巡邏員,又做調解員,形成了“網格發現—民警處置”的治理模式。
“以前,大多是椒農或椒客直接來派出所找我們,處理問題最少也得兩三天時間,影響采摘花椒的進度。現在,我們依托4個警務片區、4個警務室,加強了巡邏。巡邏隊發現問題,就地辦公,及時化解糾紛,節約了時間。”芝陽派出所教導員張偉說,如今通過網格微信群,村民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,民警的處置效率大幅提升。
今年以來,芝陽派出所已排查化解涉椒糾紛、地界爭議等矛盾40余起,為椒農挽回經濟損失20余萬元,花椒被盜警情同比下降32.6%。
網格微信群不僅是信息傳遞的“直通車”,還是普法宣傳的“微課堂”。民警定期推送的反詐知識、勞動合同法規等內容,讓椒農在休息時就能學到實用的法律知識。“上次有人冒充收購商要先打保證金,我一看就知道是騙局。多虧了微信群里發的案例。”椒農陳建國說。
“流動調解室”開到花椒園
“這筐花椒只裝了七成滿,按整筐算不合理。”8月15日,趙峰村椒園里,外地椒客與椒農就一筐花椒的計量標準問題發生爭執。
正在附近椒園巡邏的牛子龍接到警務聯絡點報告后,立即帶領調解團隊趕赴現場。他一邊安撫雙方情緒,一邊安排隨行民警設置臨時調解點——警車后備箱打開變成“移動辦公桌”,取出調解登記本、計量器具和便民服務箱。
針對矛盾關鍵點,牛子龍聯合村干部提出解決方案:對已采摘的筐裝花椒,每筐花椒達八成滿及以上的按整筐標準計算,每筐花椒不足八成滿的按七折標準計算;后續采摘,統一使用標準容量筐具,每采摘10筐,就隨機抽檢稱重;建立采摘質量獎懲制度,對采摘花椒中摻雜枝葉的行為,根據摻雜程度,對花椒筐數或重量進行相應扣減。這個方法得到了椒農和椒客的一致認可,一場糾紛就此畫上了句號。
每年花椒采摘季,都會有數千名外地椒客來到韓城市。為快速化解勞資糾紛,芝陽派出所將“流動調解室”搬到椒園里。“這些糾紛看似是小事,但處理不及時就可能引發大矛盾。”芝陽派出所所長范江峰說,他們總結出“一看記錄、二核數量、三講法規”的快速調解法,最快10分鐘就能解決一起糾紛。
截至目前,“流動調解室”已成功化解薪資糾紛19起,為外來務工人員追回工資8萬余元。同時,民警還在調解間隙開展普法宣傳,用發生在身邊的案例講解勞動合同、安全生產等法律知識。
駐企警務激活發展動能
“多虧了駐企民警,幫助我們順利解決了原材料的運輸問題。”8月18日,陜西為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牛海平激動地說。在芝陽鎮的花椒產業園區,像這樣的企業有20多家,駐企警務室已成為企業發展的“安全屏障”。
芝陽派出所創新推行“一企一警”服務模式,選派經驗豐富的民警進駐企業擔任安全顧問,提供從安防指導到法律咨詢的一站式服務。韓城市金太陽花椒油脂藥料有限責任公司曾因勞資糾紛影響生產。駐企民警王軍得知后,主動調解,不僅化解了矛盾,還幫助企業完善了用工制度。
“以前遇到問題得跑多個部門,現在民警就在園區,隨時能找到人。”芝陽鎮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張曉雯說,駐企警務實施以來,涉企警情處置時間平均縮短60%,企業滿意度達100%。這種“貼身守護”不僅優化了營商環境,還成為吸引投資的“金字招牌”,今年有3家深加工企業簽約落戶。
如今,黃河岸邊的椒香愈發濃郁,“花椒警務”的創新實踐仍在繼續。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,“公安藍”與“花椒紅”交相輝映,共同描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。
來源:陜西日報
?記者 梁少飛 通訊員 趙靜
編輯:馬艾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