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荔東白池村:青磚沁古韻 書香漫古今

九郎廟頂磚雕

磚雕

村中過喜事時的布馬和花饃

郝高憲家中的牌匾

九郎廟
本報記者 彌芮敏\文 彭一鵬\圖
初秋時節,記者從大荔縣兩宜鎮人民政府出發,沿著東高路向東北方向行進,泥土的清香伴隨著微風撲面而來。在綠樹的掩映下,一個村莊映入眼簾——東白池村。古色古香的牌樓在藍天白云石欄青柏的映襯下,典雅簡樸,莊重大氣,彰顯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。
東白池村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,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,其村名的由來與一池清水有關。相傳很久以前,鐮山之巔有一汪泉眼,泉水匯聚成池。池水澄澈,紅鯉騰躍,鵝鴨成群,蓮葉田田,蘆葦翩翩。因池畔土色泛白,得名“白池”。白池周圍分布四村,村莊處在白池之東,故稱“東白池”。
時光流轉,白池早已不復存在,村莊卻在歲月的洗禮下沉淀起厚重的文化底蘊。
一方書香地
“上了兩宜坡,先生比魚多。”這句村中流傳的俚語,道出了東白池村及周邊村落深厚的尊師重教傳統。
東白池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忍介紹,據郝氏族譜記載,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郝氏先祖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輾轉遷入此地定居繁衍。明末,雷氏因先祖雷柏林跟隨李自成起義,為保雷氏血脈,族人分為兩支分別遷徙至兩宜及東白池。隨后劉姓也在此落腳,至此形成郝、雷、劉三大姓氏為主的村落格局。
幾百年來,這里的家族始終將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根本。據村志記載,東白池村曾出過拔貢郭懷亭、生員任明初、舉人郝瑞登、廩生雷銘丹等多位鄉賢人物,近現代以來還出了一大批教書先生與讀書人,幾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耕讀中延續家族血脈與文化根脈。
村中好幾戶還保留著舊式的門楣、匾額、楹聯,內容以“耕讀傳家”“三槐世第”“明經”“有福讀書堂”“讀書樂”“室雅書香”居多。這些鐫刻在門楣上的文字,不僅是各自家風的寫照,更是家族精神的向往與寄托。明清時期,郝、雷、劉三大家族都曾設立“義學”,富裕人家也開辦私塾以培養子弟。那時的村落,人們雞鳴而起,日落而息,晨鐘暮鼓聲中,童子搖頭晃腦,瑯瑯書聲回蕩在青磚黛瓦之間。
廟宇古韻在
東白池村的文化印記,最為醒目的當屬九郎廟。
東白池小學內,古廟依舊佇立。2014年,它被列為陜西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今年72歲的郝根陽老人至今仍對廟宇的格局記憶猶新:廟宇主體為獻殿,占地五間,背后是占地三間的神殿,殿內供奉趙盾、韓厥、程嬰、公孫杵臼等忠義之士,殿前跪伏著奸臣塑像。神殿兩側各有一角房,供管理人員居住。廟宇南面是一米高的月臺,鼓樓與鐘樓分列兩側。與廟宇相對的戲臺曾經熱鬧非凡,每逢大戲,鑼鼓喧天,觀眾席上人聲鼎沸。只是今日,廟宇孤立,熱鬧景象也早已成為村中老人的記憶。
閑談間,61歲的村民郝高憲帶著記者走進自家院落。繞過院中的石榴樹,邁入主屋,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高懸的牌匾,上書“苦節可風”。隨著歲月流逝,牌匾上的字已模糊不清。他走到院中的房間,小心翼翼地從箱中取出一本父親在世時編撰的《近代家庭略記》,里面曾謄抄過牌匾的內容。記者在閱讀中,了解到了郝家先輩張氏的感人事跡。
張氏17歲時嫁與郝增瑞為妻,同治六年(1867年)郝增瑞躲避戰亂,客死他鄉。同年臘月,年方21歲的張氏誕下遺腹子。奈何家境貧寒,張氏仰事俯畜,一肩挑起田耕與家務。光緒三年(1877年),田地極荒,只能數米而炊,張氏將薄粥侍奉給婆婆,清湯伴著榆樹皮、柳絮給小輩充饑,而她自己僅靠殘羹延續生命。張氏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孝道與操守,直至1928年壽終正寢。這塊牌匾承載著家族世代相傳的家風家訓。牌匾之下,既是后代對先輩的價值認同和精神傳承,更是家人對傳統文化中節義、孝道、質樸與堅韌的尊崇與奉行。
古韻新聲長
除了書香與廟宇,民居與民俗同樣也是東白池村值得稱道的珍貴印記。
村里的古民居大多為四合院,門樓高聳,馬頭墻齊整。磚雕、石雕隨處可見,內容有人物故事、花鳥瑞獸、琴棋書畫。精美的雕刻不僅裝點了生活,也映射出濃厚的文化氣息。
在村中走訪時,恰逢一戶剛辦完喜事的人家,劉德忍熱情地向記者展示桌上擺放的花饃和布馬。“這些花饃和布馬都是村中的婦女前幾日聚在一起制作的。每逢年節,她們就會聚在一處制作花饃和布藝,這不僅是一種民俗的延續,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情感凝聚。”劉德忍說。
今日的東白池村,巷道靜謐,老宅門楣猶存,它們不僅守護著村莊,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變遷。如今,村中新居越來越多,現代與傳統相互輝映,書香、孝道與節義代代相傳。在村中的古槐樹下,老人仍會向來客講述先人的故事……
來源:渭南日報
編輯:張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