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水:從倉頡廟到全域游 激活千年文明的旅游新動能

全景下的倉頡廟
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,渭南市白水縣史官鎮的倉頡廟靜靜矗立,歷經千年風雨,仍散發著中華文明的厚重氣息。近年來,白水縣以倉頡廟與墓為核心,深挖文化內涵,整合旅游資源,推動“全域旅游名縣”建設,讓這座承載漢字起源記憶的圣地,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、文化與旅游的重要紐帶,更成為激活千年文明、驅動全域旅游發展的核心支點。
文脈永續:碑刻古柏筑牢旅游根基

倉頡廟內的西戲樓

倉頡廟前殿內佇立的古碑

《倉圣鳥跡書碑》位于倉頡廟前殿正中央
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
10月15日,記者步入倉頡廟,28個形似鳥跡的字符刻于石碑之上,這便是全國僅存的《倉頡鳥跡書》碑刻——比殷商甲骨文早千余年的文字“活化石”,為游客探尋文明源頭提供了實物佐證。據《淮南子》《史記》記載,黃帝史官倉頡觀星宿、辨鳥獸,創造出最早的文字系統,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的傳說,至今仍在訴說文字誕生時的震撼,也讓這里成為游客觸摸“文明起點”的必到之處。

這里有兩棵樹,一棵古槐,一棵古柏,合稱“柏抱槐”,是全國的百棵名樹之一

倉頡手植柏被確定為全國樹齡在5000年以上的五棵古樹之一
廟內48棵古柏組成的“綠色史書”,同樣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景觀。樹齡超五千年的“倉頡手植柏”需數人合抱,樹干紋路如文字符號,見證著中華文明變遷;“驚魄柏”“龍爪柏”“柏抱槐”等古樹各有傳說。廟方為每棵古樹建立健康檔案、定期養護,讓這些“活文物”與古樸建筑相映成趣,既守住了千年文脈,更筑牢了全域旅游的文化根基。
尋根賦能:文旅融合激活旅游活力

谷雨祭祀文祖倉頡典禮
“站在倉頡墓前,才真正懂了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。”來自外地的游客感慨道。每年谷雨時節舉辦的“倉頡文化旅游節”,已成為白水吸引客源的重要IP——公祭典禮、漢字書法大賽、民俗展演輪番上演,不僅讓這里成為陜西省重要文化品牌,更吸引海內外游客與華人華僑前來尋根,為全域旅游注入穩定客流。
為延長游客停留時間,景區打造“漢字尋根”體驗體系:漢字演變體驗館追溯文字變遷,拓印體驗區可親手拓下《倉頡鳥跡書》字符,VR項目重現“倉頡造字”傳說;“漢字之源”研學線路更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熱門選擇,每年數萬名學生前來研學。從“走馬觀花”到“深度參與”,文旅融合讓千年文明成為可感、可玩的旅游內容,激活了全域旅游的內生活力。
全域蝶變:文旅驅動旅游格局升級
從“單點打卡倉頡廟”到“全域深度體驗”,白水縣的旅游格局正加速蝶變。陜旅集團進駐運營后,景區設施全面升級:旅游環線通車串聯分散景點,祭祀廣場改造提升承載能力,漢字博物館、游客服務中心加速建設,城墻數字光影項目即將點亮夜間文旅場景;華清文創白水倉頡廟分公司的成立,更讓“漢字元素”文創產品走向市場,延伸了旅游產業鏈。

倉頡廟碑林長廊

倉頡廟碑石林立
如今,倉頡廟日接待游客800余人次,截至目前接待游客量、經營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5%、30%,6家旅行社達成客源輸送合作,全域旅游服務體系逐步完善。這座千年廟宇,不僅是旅游打卡地,更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“引擎”——帶動周邊民宿、餐飲等產業興起,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,真正實現了從“以廟帶游”到“全域興旅”的跨越,讓“全域旅游名縣”的藍圖變為現實。
記者:陳昕
編輯:張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