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非遺故事】陜西白水縣:巧手匠心傳技藝 枯木逢春煥新生
一段老根、一截枯木,在79歲老人王安康的刻刀下,掙脫了沉寂的命運,煥發(fā)出蓬勃的藝術(shù)生命。作為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根雕非遺傳承人,王安康用數(shù)十年光陰,賦予枯木新生,在樹根的溝壑間,雕琢出歲月的詩意。

王安康老師的根雕作品(本文圖片由白水縣融媒體中心提供)
走進王安康位于城關(guān)街道新生村的家,兩間屋子被根雕作品填得滿滿當當:振翅欲飛的雄鷹、充滿靈性的花鳥,每件作品既保留了樹根的天然肌理,又在雕琢下煥發(fā)出靈動生機。說起與根雕的緣分,老人記憶猶新。
“無形中在溝里發(fā)現(xiàn)一個根,所以我就拿回來以后進行打磨,進行操作,結(jié)果操作成了以后看著很稀奇、很好看,所以我從此就喜歡上了根雕藝術(shù)。”白水縣根雕代表性傳承人王安康說。

王安康老師正在雕琢作品
王安康的每一件根雕作品都追求自然之美,人工雕琢不超過三成,最大程度保留了樹根原始的形態(tài)和紋理,只在關(guān)鍵處點睛,讓天然之美與匠心完美融合。
“最難就是根挖回來以后要繼續(xù)觀察,仔細琢磨,根雕原理上是興雕不興添,就是它像什么,你把它可以雕琢成什么樣,但是你不能假設一個東西,那是不好的,那就破壞了根雕的原生態(tài),所以必須保證根雕的完美。”白水縣根雕代表性傳承人王安康說。
從偶然拾根的愛好到非遺傳承人,王安康的堅持讓這門古老技藝煥發(fā)新生。2016年,他的居所被命名為“白水縣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傳習示范基地”,2018年,他被評為渭南市非遺項目白水根雕代表性傳承人。如今,他的技藝和熱情,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愛好者。

根雕作品
一年又一年,王安康布滿老繭的手,在沉默的木頭上默默耕耘。每一刀落下,刻下的不僅是生動的形象,更是對這門古老技藝的堅守。
“我希望把我的根雕繼續(xù)傳承下去,多招一些學員,讓他們學習根雕,了解根雕技藝。”白水縣根雕代表性傳承人王安康說。
作者單位:渭南市白水縣融媒體中心
作者:趙桃霞 左琛 張文雄
編輯:馬艾莉